top of page
乘icon_工作區域 1.png

傳藝

thuân gē

再造台中州廳歷史現場:

文化傳承與再現

基地位置 | ki tē uī tì

台中州廳附屬建築群、大屯郡役所

設計者 | siat kè tsiá

張芷瑄      張軒翎

指導老師 | tsí tō lāu su 

​吳保寬

未命名-1_工作區域 1.png

#台灣文化
#傳統工藝文化
#漆工藝
#藺草編

LOGO.png

序.台灣文化  

     日治時期是台灣這塊土地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時節,台中中西區就是日治時期發展起來的舊城區,在此富含非常多的歷史資源,台中州廳更是對台中影響甚深的重要場域。在台灣傳統工藝則是一項使人淡忘卻還沒完全消失的文化資產。
  我們在台中中西區看到了台中州廳後方的附屬建築群,希望在這片場域利用台中州廳的歷史地位的影響結合空間文化基礎,提供台灣傳統工藝的一個平台打造一個文化園區,讓一個場域再生將台灣文化帶入每個市民生活當中。

壹.園區理念  

     台中州廳文化園區定調為一個歷史傳承與討論的平台,在這個場域中我們站在歷史的根基之上,這根基是場域中日治時期建築風格與工法、先人們遺留下來的傳統工藝文化,來到當下空間即為資料庫,我在這裡傳承台灣文化價值與傳統工藝文化,重新活化這個歷史場域,在場域上創造未來的歷史產生新的場域記憶達到空間運用的循環與永續。
  同時我們希望探討在這個擁有豐富的建築與自然脈絡下的歷史

貳.基地現況
  基地位於台中州廳後方的台中州廳附屬建築群與大屯郡役所共有9棟建物有8棟為歷史建築,為日治時期在台中州廳建造時所一併建成帶有辰野風格的紅磚倉庫以及和風雙併日式宿舍。

參.基地方位台中州廳與園區之關係

     太陽的東西方位將台中州廳與附屬建築群相做串聯。

肆.植物的歷史見證性

  這個場域擁有許多原生老榕樹與竹子散落在整個園區,甚至依附到了建築物之上。一棵老樹與這片土地共存共榮,只要未被剷除,無論未來如何改變,老樹是歷史見證者,它將帶著過去的時間記憶繼續佇立於此。

伍.基地入口與交通

  三民路二段為園區正入口,也可由民權路、市府路經台中州廳方向進入園區,台中州廳鄰近台中火車站,除了自駕開車騎車外也可搭乘公車或其Ubike等大眾交通方式來到園區。
  市府路與民生路皆為單向道。

陸.全園區導覽圖

柒.中心性
  在這些擁有不同個性的歷史建築場域中,首先我們找出園區與台中州廳連結的那條軸線作為園區中軸,將此路命名為州廳廊道,在州廳廊道兩側各有一個廣場空間串聯起空間的第二條橫軸,產生出空間中心點,在中心的四棟建物即成為空間核

  將園區中心獨立來出來看,四棟建築物中的台中州文書倉庫因火燒過斷去與原本建物之間的連結,遺留的建物狀態須以一個外覆屋的形式作為保護,若單以外覆屋覆蓋台中州文書倉庫即產生感官上中心性的偏移,因此以大型西式桁架作為文書倉庫之外覆屋,涵蓋整個交叉軸線強調園區中心性,在量體上做了些許錯位及偏移的動作,打破以往外覆屋方正的量體,明確訂定出整個園區的入口意象,出來作為保存歷史建築的構造物之外更創造了民眾與歷史建築、歷史建築與現代都市紋理之間的互動關係。

捌.桁架結構樣式
  此桁架是在進行一個漸變的過程,由最左側到最右側,以一個漸變的方式,透過控制兩端的斜率與長度將屋頂的樣式進行扭轉。屋頂則以藺草編織的手法進行屋頂的一個覆面層,在編織的縫隙中灑落些許陽光。

中心性與垂直性概念模

玖.垂直性
  從園區中心向外發散去連接場與中的點與點,不同於平面的遊走,我們提供園區中心的動線垂直向度,在穿越俯視中從不同高度、不同平台、不同層次給予民眾不一樣的思考空間,產生新的活動體驗。

中心圓環想像圖   

階梯平台想像圖

郡役所高台想像圖

拾.園區規劃戶外動線
  園區以三民路二段的方向作為主入口,中間的服務中心將動線分成兩邊,紅色為第一入口動線,屬於園區的平面動線,由紅磚廣場銜接民生廣場,可通到州廳廊道與內部的大屯廣場;而黃色為第二入口動線,屬於園區的垂直空間動線,由空橋緩坡連接建築、老樹以及停留平台,以垂直高度重新探訪這個空間,
  園區的垂直向度分成三個階層:中心圓環、階梯平台、郡役所高台,串聯的過道以無障礙緩坡作為設計,每一個過道貼近著園區裡的建築與樹木,在走過過道的過程中同時也是近距離的在欣賞這歷史場域的原始根基,也同時在上下的互動關係中產生新的活動。

  01.中心圓環位處於園區中心的交叉軸線上,機能上作為空橋及地面通行道路的中樞,同時也是一個可供休憩的涼亭作為空間上的節點,以圓形的平面來加強其向心性,垂直上以植栽與造型屋頂落水,在視覺上達到垂直的連結。
  02.接著沿著串聯的道路方向來到園區的大屯廣場,大屯廣場是園區的內廣場,廣場上的活動市集、街頭表演,在階梯平台上同時也是觀賞表演的好地點,從上而下的視野提供不一樣的觀賞體驗與互動。
  03.再來人們來到最高平台──郡役所高台,高台依著大屯郡役所的屋頂斜度設置階梯座位,除了提供坐下休憩外,也是提供解說員最好的演講平台,在這至高的平台上解說這個場域的每一個故事。
  04.空橋的終點導向台中州文書倉庫,這棟曾經「自體燃燒」的歷史建築,以殘存的模樣展示著這個場域修復後的每一塊物件資訊。在看完整個園區的景色後進到的文書倉庫二樓做為漫步動線的終點,火燒過後的文書倉庫燒去了曾經與場地之間連結,被火紋身後成了使其脫離了原有的紋理,在空間的處理上更像是一個物件被我們保存在園區中,在這裡我們除了能更認識這裡的的一磚一瓦一木,也更能體會整個場域的歷史故事以及其中帶給我們的教訓。

拾壹.藺草坊

「大家彼此互相學習、互相指導,這是生活工藝的本質。」

台灣藺草主要生長於大安溪下游,種植於水田濕沼澤地,因此藺草編這項技藝發展於苑裡、大甲一帶,對苑裡人來說藺草編這項工藝是他們的生活、以前的記憶與家的味道,這是生活也是文化的根。藺草編的學習是自然而然地透過人與人的生活一起塑造起來的本事,沒有人是師傅,沒有人是學徒,大家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就是生活工藝的本質。

拾貳.漆工坊

「沒有『黯淡』做為條件,就無法體會漆器之美。」

漆工藝為日治時期進到台灣的一項傳統工藝,它利用漆樹的樹液──生漆來塗裝器物,是珍貴的純天然塗料與台灣保存傳統技藝的展現。
  漆工藝是一個創作時長、需要控制溫度、濕度,是一個人孤獨創作的一項工藝,因此我將設計分成民眾、學生、藝術家三個不同角度來看,以「創作過程」作為設計主軸。

影片導覽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 AUID 2020

室內設計系

亞洲大學 |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系第四屆畢業展

Site by/ 李家勳   編輯/ 李家勳 陳雍元

作品校稿/ 卓群倫 施怡彤 徐朝祐 詹閎崴

​美編/王鈺瓛 李心騏 康景婷 張郁旋

bottom of page